师资队伍

导师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师资队伍 >> 导师风采

导师风采

王红艳,女,1972年生,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担任国际学术期刊fusion engineering and design的审稿人。2006年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毕业,现任教育质量管理办公室主任、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兼任江苏省工程热物理学会常务理事长、江苏省锅炉学会常务理事长和南京市工程热物理学会常务理事长;江苏省机械动力类专家委员会委员。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 第三层人选。校级学术拔尖人才中青年优秀学术骨干,获南京工程学院师德标兵荣誉称号。

作为主持人负责完成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在内的各类科研项目10多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近30篇。曾获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曾作为中日等离子体与聚变研究重点大学群合作CUP计划在日本东京大学等单位做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新能源发电及利用、电力系统设计与故障诊断、热工水力安全等多学科交叉研究。

王翔,男,工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电话:(+86)18602532578

邮箱:wangxiang@njit.edu.cn

地址:威廉希尔体育

研究方向:旋转机械振动故障机理与信号分析研究,机械振动状态监测与人工智能诊断。

个人履历

1981年9月生,安徽铜陵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7年毕业于东南大学,获工学硕士学位。2015年毕业于河海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2007年-至今南京工程学院任教。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厅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已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SCI和EI共收录论文4篇。

研究方向

机械振动故障机理研究与振动状态监测、故障诊断与处理经验,擅长各类旋转机械振动异常振动频谱分析和早期故障诊断。具备丰富的现场实际工程经验,结合深厚的理论研究成果,广泛地与电力、化工及冶金等行业进行产学研合作项目30余项,长期对现场关键设备进行状态监测,故障分析、诊断与处理,有效地解决现场绝大多数疑难机械故障,保障了企业关键设备安全运行。长期与电力、石化、冶金等数十家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主持完成旋转机械振动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研发和现场技术服务等横向科研项目20余项,科研到款300余万。

叶江明,男,1964年5月生,工学硕士,教授职称,毕业于东南大学热能动力工程专业,毕业后到南京工程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至今。现为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中国机械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热能动力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南京锅炉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工业余热利用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及技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主编出版了“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以及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电厂锅炉原理及设备》各一部,教材被山东大学、山西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全国几十所具有相关专业的重点和普通本科院校使用本教材作为其专业课程的教材,2011年获江苏省精品教材、2007年分别获中国电力行业和南京工程学院精品教材等奖项。

发表各类学术论文20多篇,授权发明专利4件、实用新型专利13件。主持完成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基金、江苏省产学研联合创新基金项目。积极为企业和社会服务,主持完成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几十项、项目经费200多万元,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课题组现正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号:51706094):钙基吸收剂循环捕集CO2过程中烧结机理及抑制机制。

主要研究方向:能源有效综合利用、节能减排等。

  朱正林,男,1971年5月出生于扬州。2002年1月获得上海理工大学流体机械及工程专业硕士学位,2005年4月获得东南大学动力机械及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6年底至2012年12月担任威廉希尔体育副院长,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任电力仿真与控制工程中心副主任。现任威廉希尔体育副院长。

主要从事新能源技术应用及发电厂性能优化等方向的研究工作,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市厅级课题多项。

通讯地址:南京市江宁科学园弘景大道1号南京工程学院电力仿真与控制工程中心;邮编:211167;电话:025-86118996

朱红霞,女,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手机:(+86)18951962886

邮箱:zhxia@njit.edu.cn

个人履历

1980年2月生,江苏南通人,副教授。2002年毕业于东南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并分别于2005年、2016年在东南大学获硕士和博士学位。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在美国贝勒大学访学研究一年。2005年至今在威廉希尔体育任教,从事“热工测量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等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工作。主要从事热工过程自动化技术、先进控制理论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完成南京工程学院科研基金项目3项,参与完成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以第一作者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SCI收录2篇,EI收录6篇。

朱金荣,男,1963年12月生,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学位,教授。1981,9-1985,7,东南大学电厂热能动力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1985,9-1990,10,东南大学电厂热能动力及其自动化专业研究生(1990,11月获工学博士学位)。1990,10-,南京工程学院教师(1993,6副教授;1999,12教授)。

擅长的课程:锅炉原理、电厂仿真运行实习

科学方向;锅炉运行特性、光伏发电控制的研究

主要科研成果:

1993-1995“八五”国家科技项目(攻关)计划子专题“增压流化床锅炉的仿真研究(85-205-02-06-05)”。

1995- 参与研制的仿真系统(火电、脱硫、蒸汽-燃气联合循环)30多套。

张喜东,男,工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目前主要从事传热传质、磁流体发电及流动控制相关方向的研究工作。累计发表论文4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两件,授权实用新型专利6件,其中两件已转化。2018年获得江苏省“双创计划”科技副总立项,2018年获得江苏省教育教学与研究成果奖三等奖, 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新能源发电及利用”主要成员,2015年获得南京市第十一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2017年获评南京工程学院“第二届创新创业优秀指导教师”。

主要承担项目:

1、微重力下浮区法晶体生长动力学特征及磁场主动控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局部磁场对导电流体绕钝体流动减阻和传热强化的影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3、磁场作用下铁磁流体座滴的变形机制和动力学特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4、以减阻为目标的磁虚拟钝体主动控制技术及强化换热研究,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5、高温度梯度及核热源条件下液态金属多场耦合流动传热研究,江苏省333工程人才资助项目;

6、斯特林发动机整体式高温回热器的研究,江苏省过程强化与新能源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

7、晶体生长中熔区次级对流及主动控制分析研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技术开发项目;

8、多物理场耦合下液态金属磁流体发电系统两相流动力学及传热机理;校级创新基金重大项目

杲东彦,男,1978年生,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2012年于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专业博士毕业,现任威廉希尔体育建筑环境及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教师。兼任江苏省工程热物理学会理事、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暖通空调动力工程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绿色建筑评审专家、江苏省货物招投标技术评审专家等。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校级学术拔尖人才青年优秀骨干教师。获南京工程学院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

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近50篇,多篇论文SCI单篇被引超百次。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格子Boltzmann方法、数据机房热控制技术、太阳能光热发电及利用、等离子体技术等研究。      

胡申华,男,1972年生,男,博士(后),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多相流凝结换热及新能源发电及利用。曾主持两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两项省部级项目,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EI收录九篇,SCI三篇。

主持科研项目:

施建强,男,1971年3月出生,河海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毕业。现任南京工程学院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有:新能源、智能电网、人工智能、数据科学等。江苏省科技项目评审咨询专家,江苏省教育厅科技专家库专家,江西省科技专家库专家,河北省科技专家库专家。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家库技术专家。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应用专委会委员,江苏省计算机学会大数据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员,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会员,江苏省人工智能学会会员,IEEE-CS(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计算机学会)会员,ACM(国际计算机协会)会员。

近些年来,研发了“系统功能安全型SCADA设备的成套及调控应用”,“梯级水电系统运行效能监测评估及实时优化调度研究”,“多级水利工程协同优化调度与运行控制一体化技术研发”,以上研发的这些成果经鉴定,具有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技术先后在多个领域推广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超亿元。先后主要负责参与完成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水利部“948”计划、省部级科研项目(课题)以及工程应用单位委托课题20余项。主要负责参与完成“风电场风速与功率预测智能系统开发”,“光传输网网络拓扑分析工具”等横向项目10多项。科技成果鉴定2项。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EI多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1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5项。出版著作与教材8部。获国家级行业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市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

郭淑青,女,1975年生,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200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现任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系教师。

主持完成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攻关等各类科研项目多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EI收录20余篇;第一专利权人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项;获省教育厅科研成果一等奖3项,获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2人次。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质热化学转化及利用,生物质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制备及应用。

董向元,男,1974年生,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200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现任能源与动力工程系教师。

主持和参加完成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攻关等各类科研项目多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EI收录20余篇;第一专利权人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项;获省教育厅科研成果一等奖多项。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质热化学转化及利用,能源综合利用及系统优化。

董学育,男,1964年生。1984年东南大学电厂热能动力及自动化专业毕业,1987年获东南大学热能工程专业工学硕士学位,2001年获东南大学热能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2001年被评为教授。江苏省“333工程高层次人才”第三层次培养对象,江苏省教育厅“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

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力仿真、自动控制。

主持江苏省科技厅产学研结合前瞻项目一项,发表SCI、EI论文多篇。

主持300MW机组、600MW超(超)临界机组、1000MW超超临界机组、9E、9F蒸汽燃气联合循环机组仿真机以及全国电力行业火电机组集控值班员技能大赛仿真机等开发项目60多项,科研经费到款4000多万元。

潘效军,女,1960年6月出生,教授,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热能工程专业

研究方向:电厂锅炉燃烧优化及节能技术

工作经历:1983年8月参加工作,曾任锦州发电厂锅炉专责工程师、沈阳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动力系副主任、党总支书记,南京工程学院教务处副处长、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环境系主任、威廉希尔体育院长等职务。

教学工作:主要承担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教学和毕业设计工作。曾获得江苏省毕业设计优秀团队奖2次,省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二等奖1次、三等奖2次,获得学校优秀毕业设计团队奖3次,优秀毕业设计论文4次,获得学校教学奖励多次,获得学校教学质量优秀奖。

教研工作:曾担任省部级(电力部教育部)教学改革负责人、教育部首批试点专业“卓越工程师”负责人、省重点建设学科“热能工程”负责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负责人、省重点专业类负责人等。主持完成省部级高教研究项目3项、学校教研项目多项,曾获得中电联教学成果二等奖。

科研工作:自1983年以来长期从事火电厂锅炉燃烧调整优化、故障诊断及节能环保技术改造工作,主持完成省厅级科研项目5项,完成火电厂节能环保项目50多项,曾获得过能源部、电力部科技进步奖。每年完成火电厂节能环保技术改造项目5~10项,每年科研到款额100~300万元,为电厂解决重大难题多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教材编写:主编《锅炉改造技术》1部,合编《锅炉原理与设备》、《锅炉手册》教材2部,获得省级精品教材1部。

注:以上按姓氏笔画排列,排名不分前后。




Baidu
sogou